宁大特色 |
1、面向学生选择、适应社会需求、推动教学资源优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面向学生选择、适应社会需求、推动教学资源优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我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的一种既能适时反映社会需求、又能促进学生个人发展、还能不断优化学校教学资源及其配置的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提出“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并以学生自主选择学科大类、专业、专业方向、课程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教学资源为切入点,通过构建一个课程结构体系,解决学生“选什么”的问题;形成两个机制,解决学生“如何选好”和学校教学资源“如何优化”的问题。 (1)“平台+模块”,构建通专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构建三大平台课程:通识教育平台含五大板块共292门课程,学科大类平台将全校专业按学科特点分12个类别并设置各自的大类课程,专业教育平台按专业基本规格设置课程。面向地方发展需求,各专业设置3个以上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制定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发160余类训练项目。 该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选择学科大类、在大类内选择专业、在专业内选择专业方向奠定了基础。 (2)“自主+指导”,确立师生互动的成长选择机制 重构培养流程,2001年起坚持按学科大类招生,学生第一学年按大类培养,学年末根据“志愿+考核”原则分流专业;第五学期末自主选择专业方向。期间允许按特长、成绩等条件转学科大类或专业。实行选课制,选修学分约占总学分的40%,学生可自主决定学习进程、选择任课教师。 成立校院学习指导机构,以专业展示、讲座、咨询、网络交流等形式,开展生涯规划、政策解读、课程修读、学习方法和心理调适等方面指导,引导学生合理选择。 (3)“选择+竞争”,形成师生参与的资源优化机制 成立阳明学院,专门负责一年级学生按大类培养和专业分流,促进专业间竞争。修订经费、编制、专业撤建等管理办法,使学生的选择成为各专业发展的激励因素,形成优胜劣汰的氛围。 开展专业、课程、实验室等教学建设,优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选择需求;促使教师主动参与建设,争取充足的优秀生源。 2、“宁波帮”文化特色 宁波大学是一所在广大海内外“宁波帮”人士关心支持下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地方综合性高校,为国内四所侨资大学之一。走进宁波大学校园,就会被浓郁的“宁波帮”文化氛围所感染。这里有着30多幢“宁波帮”人士捐助的建筑,有几十项由“宁波帮”人士捐设的奖助学金,还有众多“宁波帮”人士留下的故事,有宁大人为感恩“宁波帮”而组织的各类活动。海外“宁波帮”爱国爱乡、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感恩回报的品格成为影响宁大人至深的情结。 (1)历史渊源: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示:“宁波的优势有两个,一个是宁波港,一个是宁波帮。”宁波城市的发展,从来是与港口的开发和开放密不可分。宁波港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我国著名的深水良港。近代以来,许多宁波商人又从宁波转到上海和海外发展,经过近百年来的奋斗和不断开拓,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相同的区域文化为基础、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以较高的社会名望而著称的商人群体——“宁波帮”。 1984年8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北戴河与分管对外开放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同志谈话时提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话音所至,遍布世界各地的“宁波帮”的游子之心飞向了春意盎然的甬江岸畔。包玉刚、邵逸夫等著名的海外“宁波帮”人士纷纷回乡探亲,慷慨解囊,支援家乡建设。 1991年9月23日,包玉刚先生溘然病逝。包玉刚先生生前“希望爱国爱乡而有能力的朋友鼎力协助,共襄此举”和“你在宁大也做个项目吧”的诚挚嘱托,日夜记挂在赵先生的心坎。!于是,他决定穿针引线、多方联络,约请包氏家族等相商,力举有能力的朋友出来带头“共襄此举”。然而十扣柴扉,未能如愿。“宁大的事耽搁不得”。赵先生首先捐资建林杏琴会堂。正如赵先生所说:“我别无所求,惟愿所有的孩子都有书读,都能成材”。要说有所求,只是“求得心之所安”;只求“不要宣传”,以便“多做幕后工作”。 此后,他又捐资助建了学校体育场司令台、杏琴园公园和行政会展中心,扩建了小学和幼儿园,设立了杏琴园教育基金,实施了荣华学者奖励计划。从这一年开始,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光彪、声宝——乐声(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达三、香港泰昌祥轮船公司董事长顾国华、香港著名科学家和医学家汤于翰、台湾东南碱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朱绣山、台湾嘉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英龙、香港安泰集团主席黄庆苗等海外“宁波帮”人士和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纷纷向学校捐资,包玉刚先生的胞兄包玉书、胞妹包素菊和包丽泰、女儿包陪庆等也继续出资捐建宁波大学。一个众多海外“宁波帮”人士共同关心和支持宁波大学发展的新局面终于形成。 从1995年至2008年,共计50多位海外“宁波帮”人士捐资3亿元人民币,用于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办公用房的建设、图书和教学仪器的购置,以及师资的培养和引进,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君子虽在他乡,不忘父母之国”。斗转星移,乡情不渝。继老一辈“宁波帮”之后,正在崛起的新一代“宁波帮”继承着报效故乡、造福桑梓的风范与传统。从包玉刚先生到整个包氏家族,再到众多海内外“宁波帮”人士,从海内外“宁波帮”第一代延续到第二、三代,海内外“宁波帮”在捐资宁波大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爱国爱乡,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将永远激励宁波大学的全体师生。 (2)“楼里楼外的故事” 包氏教学楼群 沿着大踏步,拾级而上,是将1-3号楼和4-6号楼联接在一起的宽阔的平台和连廊,6幢主楼按旋转对称方式布局,带来的是随你想像的巨大的动感。 1998年夏,深受鼓舞的船王包玉刚先生胞兄包玉书先生,以及包玉刚先生长女包陪庆女士,决定捐资助建包氏4号教学楼。连同包氏四姐妹捐建的包氏5号教学楼,包玉刚先生生前规划的宁波大学校舍主体工程——1至6幢按旋转对称方式组成的教学楼群终于付诸现实。 这6幢楼又分别以浙东名人王阳明、虞喜、黄宗羲、竺可桢、童第周和全祖望命名,这些学者前后承续,形成了博采、求史、重史、爱国等优良的学术传统,包氏教学楼群以浙东学人命名,体现了宁大开学先驱对浙东学术传统的追慕。 包玉刚图书馆 这是位于包氏主教学楼群东面的包玉刚图书馆,楼仍然是红砖外墙,并冠有钟楼,带着不列颠NewUniversity的风格,精致而又大气,和周围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既富有文化气息又适于交往的校园环境。包玉刚图书馆内的石碑记载着:纪念包玉刚先生,爱国爱乡,造福桑梓。这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一九九二年为包玉刚先生助学义举的题词。 包玉刚图书馆顶有一巨大的时钟,时间永远停留在10:29分,寓意着宁波大学校庆日10月29日将永远深刻地铭记在每一个宁大人的心中。 邵逸夫教学楼、图书馆、艺术楼、职教楼 邵逸夫图书馆是邵逸夫先生对合并办学前的原宁波师范学院捐赠的第一个项目,接着,邵逸夫再一次捐资助建逸夫教学楼、逸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三座大楼的拔地而起,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优化了育人环境,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邵逸夫先生分别于1987年、1991年、1994年三度莅临学校,与莘莘学子共叙乡情,同续乡谊。 林杏琴会堂 林杏琴会堂由浙江省“爱乡楷模”、宁波市“荣誉市民”、香港荣华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安中先生偕子赵亨龙、赵亨文先生捐资助建,并以其慈母的名讳命名,于1996年10月29日落成。大跨度网架结构,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标准舞台,可容纳近千人的观众席及展览厅、排练厅、化妆室等附属用房,林杏琴会堂的落成,为学校举行大型学术讲座、集会、组织文娱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设施, 赵安中先生出资捐助的很多大楼中,都以母亲林杏琴的名讳命名。“母亲林杏琴是赵安中终生感念的亲人,也可以说是他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只不过她的手里没有教鞭,没有戒尺,甚至没有一句教诲人的话。她给予安中先生的完全是一种无言之教。”这种感念之情伴随了赵安中先生的一生。也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游子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 安中大楼 宁波大学的每栋楼都有一个故事,盖安中大楼的资金里面,就有赵安中先生的孩子们送给他85岁生日的礼物——1500万元。孩子们想让一向俭朴的父亲改善一下居住条件,准备为他买一套新房。而赵安中先生却在自己85岁生日的那天回到了宁大,将1500万元的支票亲手交给了宁波大学。 赵安中先生一向鼎力支持宁波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曾先后偕子捐资助建林杏琴会堂、体育场司令台、杏琴园、杏琴苑,设立杏琴园教育基金和荣华学者奖励计划,现又再次捐1500万元巨资,助建宁波大学行政与会展中心大楼,至今,他们家族捐助给家乡教育事业的资金已经超过了1亿元。后应我校恳请,大楼命名为“安中大楼”,以纪念赵安中先生对祖国教育事业及宁波大学之丰功盛德。 赵安中先生说:这下我放心了。 赵安中捐助宁大的多个项目,多以他儿子的名义。宁波人重孝,做善事多以父亲或母亲的名。赵安中特意用两个儿子的名义,实在是寄希望新一代的宁波帮,一代代的宁波帮,来帮宁波,来关心宁大。 今天,安中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正是对先生最好的写照,我们只有再走进安中大楼,在安中先生的铜像前深深鞠躬,怀念他对宁大的拳拳之爱。 曹光彪科技楼和曹光彪信息楼 1986年宁波大学建校时,曹先生就参加了当时的开学典礼。时隔10年,他率子孙三代来到宁大主持他捐建的曹光彪科技楼奠基典礼。而后,他又参加了曹光彪科技楼揭碑典礼、曹光彪信息楼奠基典礼及其落成典礼。他的五度来访,构成了宁大发展史上特殊历史时刻。 曹光彪先生带着一颗造福社会、扶持教育之心来到宁大,作出了一番番盛德义举。它主要用于实验科学研究方面,是实验基地之一。在科技楼奠基时他满怀深情的说:振兴宁波,事在人为,基础在教育。教育乃立业之根本,强国之大计。我能为家乡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略尽绵薄,是我和我全家的光荣,他还勉励全体宁大学子,努力学习,以科技加经商的头脑走向世界。 包玉书科学楼 由甬籍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包玉书先生慷慨出资2200万元助建而成的包玉书科学楼,共六幢,建筑面积达46000平方米。它左临甬江公园,右傍龙赛理科楼,面向宁波市规划拟建的滨江大道,起成为了宁波大学的又一标志性建筑。 包玉书先生是宁波大学的创始人包玉刚先生的胞兄,包玉书科学楼与宁大教学区中轴线北面已经建成的包氏教学楼群遥相呼应,透出了大学校园建筑的大气和端庄,也见证了包氏家族的兄弟情深。 至真楼、至善楼、至美楼 1996年5月,阔别故土70余年的宁波籍世界著名医学家、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国际外科医学院院士汤于翰博士偕夫人陈云裳女士,应邀来宁波大学参加浙江省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次年5月,这位挚爱故乡的长者,向宁大领导提议创办医学院,并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捐资1000万元助建。1998年,医学院一期工程竣工之际,汤先生依次将基础教学楼、教师公寓和学生公寓命名为至真、至善、至美楼。 李达三外语楼和叶耀珍楼 世纪之交,李氏四子女根据父亲李达三先生的意愿欣然商定捐助325万帮助建立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教育大楼,以庆祝父母李达三、叶耀珍女士的金婚之喜,籍报养育之恩。 “语言”是以“交流”为基础的,如果要体现外语学院的基本特征,“交流”则是最完美的诠释。在该建筑的创作过程中,“交流场所”的设计成为建筑空间创作的一大特色。 叶耀珍女士,是省爱乡楷模、市荣誉市民、宁波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李达三的夫人。2005年,在得知宁波大学研究生事业迅速发展却没有一幢属于研究生的大楼时,叶耀珍女士慷慨解囊捐助此楼,该楼主要功能是作为研究生教室及研究生管理、行政办公等综合用房。叶耀真楼的建成改善了宁大研究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推动了研究生事业的发展。 宗瑞航海楼 顾氏家族的奠基人顾宗瑞有强烈的故乡情结,他身在异乡,却心系故乡。1972年顾宗瑞仙逝,弥留之际,老人家仍念念不忘生养自己的故土,再三嘱咐其子嗣要爱国爱乡、造福桑梓。 为帮助家乡培养航运人才,继承父亲的事业,1997年顾宗瑞的二公子顾国华捐资助建宁波大学宗瑞航海楼,并捐赠航海操作模拟器等设备,设立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宗瑞奖学金,多次邀请外国专家来宁大讲课,帮助海运学院提高教学水平。 黄陈月莉楼和黄庆苗楼 黄陈月莉楼和黄庆苗楼均由香港安泰集团公司主席黄庆苗先生及其夫人捐资助建,前者现在用于教学行政办公室,后者供学生事务办公和综合服务之用, 黄庆苗先生曾说过:“宁波是我们的家乡,近几年来宁波的经济发展得非常快,作为宁波人,我们深感欣慰和自豪。经济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宁波大学作为宁波市的最高学府,担负着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光荣使命,本人为了表达支持教育,发展宁波的心意,愿略尽绵薄之力,资助新建这些大楼。”字里行间足见黄庆苗先生及夫人对宁波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关心及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今天的宁大校园中,南有黄庆苗楼,北有黄陈月莉楼,南北两楼,遥相辉映将共同成为黄庆苗先生伉俪情系教育、泽惠学子的历史丰碑。 魏绍相海洋天象馆 在一个半球形地天幕上,你可以看到在地球上不同经纬度的各类天象,比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行星、恒星在天空中穿行,地球自传轴的岁差转动等;在几分钟的时间里,你可以看到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内发生的天象,比如日月食的变化、流星雨的大爆发、卫星、彗星、夜景、极光、日出日落……这是魏绍相海洋天象馆展示的奇观。 魏绍相海洋天象馆是我省第一个大型海洋天象馆,是由宁波帮人士魏绍相先生资助建成的。天象馆为向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天文航海学这方面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提供了保证,通过配置的天体观察系统,我们拥有了一双可监测神舟系列飞船的慧眼,和天空尽在咫尺。 锦绣活动中心和绣山工程楼 1996年清明,台湾宁波籍实业家朱绣山先生父子一行返乡扫墓后,举家私访宁波大学。那次他们在宁波大学大门口碰见金融学院(现更名为商学院)93级宿黎、叶琦两位女同学,两位女同学热情地带着他们参观了宁大校园,她俩彬彬有礼的举止和热情大方的介绍,他给父子俩留下良好的印象。当了解到学校的文化娱乐场地有限时,朱绣山父子便捐助了锦绣活动中心。这是第一个台湾籍的宁波帮人士对宁大的捐助项目。 之后的绣山工程楼是朱老先生80岁生日送給宁大的礼物,他没跟任何人提过,还是朱绣山先生的长子朱英龙先后来才讲起的。 朱绣山老先生虽身居宝岛,却情系故乡,长期以来为家乡的教育、卫生和社会公益事业尽心尽力。诚如朱英龙先生回忆道:“父亲常常教育我好好做人,认真做事,尽自己的本份,多帮助別人。他更要我存有关怀的心、感恩的心以及包容的心,留給我一部活生生的爱的教育。” (3)“宁波帮”文化宣传与研究工程 学校十分重视“宁波帮”精神对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2006年9月,学校正式启动了海外“宁波帮”文化宣传与研究工程,并制定和实施《宁波大学海外“宁波帮”文化宣传与研究工程五年规划(2006-2010年)》,该工程以“爱国爱乡、创新创业”为主线,集中宣传与研究海外“宁波帮”人士的创业观、财富观、教育与人才观。通过总结海外“宁波帮”为人、处世、经商的成功经验,为宁波大学师生提供借鉴,推进宁大校园文化建设。 “宁波帮”文化宣传与研究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创作与研究系列:主要进行海外“宁波帮”人士的人物传记、小说创作;以海外“宁波帮“创新创业为主要题材的话剧创作与电视专题片、连续剧创作;“宁波帮”文化学术研究,编写《海外宁波帮论丛》;开展与海外“宁波帮”文化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建立与香港、台湾一些高校的经常性学术交流活动;以“宁波帮”人士青少年时代“创新创业”经历为题材创作系列动画剧;“宁波帮”文化景观设计制作等系列研究工作。 B.交流与活动系列,即开展“宁波帮”文化节,开展文化艺术类活动、甬台青年学生联谊活动、“宁波帮与宁波大学”专题讲座、知名“宁波帮”人士的纪念活动及相关座谈交流活动,并积极参与宁波市组织的与海外“宁波帮”相关的交流活动。
|